口特网 > 杂谈 > 正文

​姑苏留住小桥流水“好声音”

2024-07-06 01:56 来源:口特网 点击:

姑苏留住小桥流水“好声音”

黄埭百年书场内的演出

半月谈记者 刘巍巍

漫步姑苏古城,人们常在小街深巷里与弦索叮咚不期而遇。驻足聆听,吴侬软语,一唱三叹,如小桥流水般百转千回。这便是被称为“江南曲艺之花”的苏州评弹。

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苏州评弹文化绵延两个多世纪。近年来,苏州评弹面临方言流失、观众年龄结构老化等挑战,却仍努力在创新中坚守,丝竹清音袅袅不绝。

“到了苏州听评弹”

2022年初,青年评弹演员袁佳颖在抖音、B站等平台发布了自己录制的“苏州话小课堂”系列短视频,意外走红。袁佳颖说:“没想到第一条短视频就火了,仅抖音点击量就超过60万。”

这次“破圈”让苏州评弹守望者们意识到,方言的魅力仍在,苏州评弹依然生机无限。

一位苏州评弹演员表示,正宗吴语说唱的苏州评弹,对于想要体验和感受苏州本土文化的外地观众,以及想要追溯和回味本土传统文化的本地观众来说,是难得的原生艺术形式。“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培养听众。”

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、苏州评弹名家盛小云认为,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,苏州评弹频频现身影视作品,“到了苏州听评弹”逐渐成为新时尚。“传统艺术要跟上时代步伐,才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。”

在创新评弹文化产品上,盛小云曾与摇滚乐队合作完成作品《重临西湖》,在音乐平台上一经推出,不到1周就获得上千万点击量。袁佳颖与西北民歌手共同演绎的新乐府《塞北江南》亮相央视2022年元宵戏曲晚会,广受好评。

“江南第一书码头”盛景再现

粉墙黛瓦、亭台水榭、丝弦声声……徜徉在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的苏州评弹公园,浓浓韵味令人陶醉,昔日“江南第一书码头”盛景仿佛近在眼前。

建成于2022年6月的苏州评弹公园,配建了苏州市区最大的两层评弹书场,拥有座位200个。开园当天,黄埭剧团的演员们在此上演评弹广场舞和弹词开篇《杜十娘》等节目。相城区副区长、黄埭镇党委书记顾敏介绍,该镇依托苏州评弹公园开展多种文艺活动、设立评弹主题博物馆,助力评弹文化绵延不息。

黄埭镇是历史上有名的书码头,素有“江南第一书码头”之称。当时评弹界有个说法——“说书跑码头,能过黄埭关,算是有本事。”

黄埭剧团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黄埭居民剧团。2021年4月,全新成立的黄埭剧团聚集了70余名文艺骨干,创作并演出评弹《顾九思》《清廉知县冯梦龙》、歌曲《同一个梦》《谢谢你》《原来是你》、小品《父亲的“爱”》等节目,当年即演出50多场。

据黄埭剧团负责人许铭华介绍,剧团成员并非专业评弹演员,他们凭着一腔热爱,利用业余时间,学评弹、练评弹、演评弹。“大家经历不同、职业不同、性格不同,但对评弹艺术的执着是相同的。”黄埭剧团一名成员说,“虽然是业余的,但也要高标准要求自己,不能让黄埭的评弹文化名片因我们而逊色。”

黄埭的坚守是苏州传承评弹文化的缩影。自2000年起,苏州每3年一届、定期举办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。盛小云说,苏州仅村、社区内就分布着150多家书场,年演出场次稳定在五六千场。

8 月23 日, 黄埭评弹博物馆开馆迎客

今年8月23日,黄埭评弹博物馆开馆迎客,给评弹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评弹视听体验新空间。目前,馆内藏有作者手稿、出版专著、唱片磁带、服装道具等8类630余件藏品,包括名家潘伯英所用百年竹衫、王少泉弹词《三笑》手抄本等一批珍贵藏品。

让更多年轻人成为评弹“铁粉”

2006年,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。简介中写道:苏州评弹听众锐减,书场萎缩,艺人大量流失,生存发展面临危机,亟待抢救和扶持。

专业人才供应不足,制约着苏州评弹传承。苏州评弹学校每届仅招收50至70人,这些学生毕业后从事评弹演出的仅10人左右。多名苏州评弹青年演员告诉半月谈记者,评弹艺人工作条件艰苦,收入不稳定。在未成“响档”前,到乡村“跑码头”是家常便饭。

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王鹰认为,以长篇为主是评弹发展了几百年的艺术规律,而现在有的苏州评弹演员只能唱几个小段。她坦言,现实条件摆在面前,演员要演出、要生存,而静下心来学习、记忆、领悟,则需要大量时间。

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、国家一级演员金丽生表示,多年来在评选奖项时,苏州评弹以中短篇为主,演员的侧重也从长篇转移到中短篇,长此以往,长篇书目或将面临失传的风险。

金丽生认为,作为地方曲艺,吴方言是评弹的土壤,如今方言流失,甚至一些本地年轻人都听不懂吴侬软语,对方言的认同和感情也大不如前,这是评弹式微的原因之一。

苏州评弹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下降,市场空间被挤压。半月谈记者走访苏州多个书场看到,听书者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。年轻人往往听个新鲜,很难成为苏州评弹的“铁粉”。

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,即便再原生态的非遗,也要找到契合社会的发展路径,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。因此,提升创新力、打造精品书目势在必行。许铭华建议,推动苏州评弹书目创新,鼓励题材内容贴近当代生活,增强年轻人的代入感。可以创作一批具有苏州人文特色的节目,如“运河十景”“水八仙”等,用苏州评弹唱响苏州的美景美食。

苏州评弹传承发展,需要辩证对待守正创新。常熟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陶春敏认为,守正,不是墨守成规,而是遵循评弹艺术的特征和规律;创新,不是任性颠覆传统,而是对“旧”的突破和超越。